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日趋加快,作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践,基于大模型和虚拟数字人技术的 “金融虚拟数字人”在全球银行与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对外部,“金融虚拟数字人”作为衔接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服务的桥梁,将消费者带入沉浸式体验模式,成为银行吸引客户流量,增强客户粘性的重要手段。面对内部,“金融虚拟数字人”作为新型数字员工,为银行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精细化运营效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结合金融行业应用需求,推出金融虚拟数字人应用能力评估模型,助力大模型金融数字人规模化落地。
(一)评估对象。 金融机构利用虚拟现实(VR/AR)、人工智能(AI)、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人技术在金融场景中,为客户带来全方位沉浸式多元化新型金融服务体验的虚拟数字人。
(二)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包含“拟人化评估、个性化评估、交互安全评估、场景化评估、创新应用评估、应用质量评估”6个领域。第二层对每个一级指标细化为包含感知拟人化、逻辑推理拟人化、表达交互拟人化、人格化、金融场景适应性等共计19个水平项。第三层通过50个评估项对金融虚拟数字人的服务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三)评估等级。 评估等级分为“基础级、专业级、资深级”三个级别,是对金融虚拟数字人替代真人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的评级。
基础级:金融虚拟数字人拥有独立的外貌形象以及简单的交互能力,具备使用基础感知技术替代人类员工为客户提供咨询,指引等服务的能力,或辅助人类员工提供金融服务得能力。
专业级:金融虚拟数字人拥有拟人化的外貌形象以及多模交互能力,在特定金融场景下具备采用多种感知技术独立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人类员工仅在特定业务环节(如授权、审核)或服务异常情况下进行少量干预。
资深级:金融虚拟数字人拥有超写实的外貌形象以及智能化、高拟人化的交互能力,采用多种智能感知技术提供多元化用户体验,能够在多渠道、多场景下等同人类员工,为客户提供基于认知决策的全自动化金融服务。
近年来,金融数字化转型日趋加快,金融科技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生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前不久,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建立金融科技伦理审查、信息披露常态化工作机制”。人工智能作为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伦理治理亦是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作为国内首家金融行业的国家级认证机构,紧跟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权益保护、责任担当”的伦理理念,聚焦“算法滥用、数据鸿沟、隐私保护”等挑战,研制人工智能金融应用伦理影响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推出人工智能金融应用伦理影响评估服务。
(一)伦理影响评估对象。 伦理影响评估对象指在金融场景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面向金融消费者、同业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开展的金融服务或提供的金融产品,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部管理的金融机构及其服务或产品。
(二)伦理影响评估范围。 伦理影响评估范围覆盖“伦理管理能力、相称性和不损害、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安全保障、可持续、公平和非歧视、透明可解释、人类监督与决定、责任与问责”九类评估内容,可以划分为“组织管理、金融服务和产品”两个级别。组织管理级是指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方面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治理流程等治理能力管理内容,对于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金融服务和产品,组织管理类评估结果可以通用;在组织管理级基础上,金融服务和产品级是指金融服务和产品在伦理治理方面与应用场景相关的差异化内容,对于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金融服务和产品,金融服务和产品类评估结果不通用。
(三)伦理影响评估等级。 人工智能金融应用伦理影响评估等级分为“基础级、可控级、可信级”三个级别,是对机构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治理能力取得金融消费者以及社会信任的评级。
基础级:作为伦理影响评估结果的最基本等级满足基本信任要求。以被评机构提交伦理影响自声明报告材料为主,自声明报告内容应全面,对本标准各评估项要求的内容进行清晰和明确的解释说明(覆盖一般评估项及重要评估项)、完整、一致、恰当并与应用场景相称,并对声明的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可控级:作为伦理影响评估结论的中间信任等级。是在基础级之上,被评机构提交可以验证其自声明信息的证明材料,对重要评估项的证明材料应有完整测试记录报告(自测)、规章制度、高管决议、评审材料、实施记录、操作日志等提供佐证,证明材料应真实且能够有效支撑自声明结论。
可信级:作为伦理影响评估结果的最高信任等级。在可控级之上,对重要评估项的评估是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测试验证结果或结论为依据,证明材料应真实且能够有效支撑自声明结论。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箱
留言
验证码